大家遇到疼痛會怎麼處理呢?吃藥會常見的選項之一,根據統計,台灣人每年藥物的花費佔了總健保費的1/4,其中止痛藥每年要使用10億顆。
大家有想過為什麼吃了消炎止痛藥就不痛了,為什麼不吃,疼痛又開始出現;為什麼有些止痛藥吃了有效,有些吃了沒有效呢?止痛藥可以幫助身體修復嗎?
今天這篇文章就是想幫助大家對於止痛藥有初步的了解,知道他背後的原理,什麼時候適合使用止痛藥,他有幫助身體恢復的效果嗎?
【止痛藥分類】
止痛藥(pain killer)顧名思義就是讓疼痛停止,英文直接就叫殺死疼痛,常見的止痛藥有三種,每一種對於疼痛的改善效果不同,這三種止痛藥的分類以及常聽到的名稱分別如下
1.乙醯胺酚 (acetaminophen) ,像是普拿疼
2.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(NSAID) ,像是阿斯匹靈
3.鴉片類止痛藥 (opioid analgesics),像是嗎啡
【止痛藥效果】
1.乙醯胺酚 (acetaminophen) 的效果來自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達到止痛,同時也有退燒的效果。
中樞神經系統就是我們的脊椎和大腦,脊椎用來傳遞身體的感覺訊息,大腦負責解讀脊椎送上來的感覺訊息是什麼,當我們身體發生異常狀況,像是碰到很燙的東西,脊椎會把這個訊息傳到大腦,大腦會判斷為疼痛,讓身體記住碰到燙的東西會痛,身體有了這個記憶,下次就會自然的避免再碰看起來很燙的東西。(詳細身體異常狀況可以參考文章:伸展治百病?柔軟度增加真的就不會痛了嗎?)
抑制中樞神經就是把我們負責傳遞疼痛的機制暫時關起來,就像發生了火災(身體異常)警鈴響(中樞神經傳遞痛),覺得很吵(痛)把警鈴關掉(抑制中樞神經),火還是持續的在延燒(身體持續異常),只是警鈴沒有在響(沒有痛)。
2.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(NSAID) 效果來自抑制環氧化酶這個酵素,這個酵素分成 COX-1 與 COX-2,COX-2會造成發炎和疼痛反應,所以抑制這個酵素可以達到控制發炎和疼痛;COX-1負責保護胃粘膜、維持腎血流,所以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(NSAID)可能造成胃的不舒服,就是俗稱的“胃糟糟”。
發炎是我們身體修復的機制,發炎的部位會充滿了血液,腫起來,血液增加主要是為了幫助我們趕快把受傷部位壞掉的東西趕快運走,同時把修復的東西趕快運過來,讓身體有足夠的材料修補壞掉的部位,也因為充滿了血液腫起來,發炎部位的神經很容易被壓迫到,產生疼痛,所以受傷的部位會紅、腫、熱、痛。冰敷最近被討論是不是不好的也是基於上面的原理,冰敷會讓血管收縮,讓受傷部位的血流量變少,降低發炎的反應,達到止痛的效果,這是大家扭傷後常常會冰敷的原因,也因為冰敷會讓血管收縮,發炎反應變少,研究發現受傷部位恢復的狀況,有冰敷反而比較差,因為他抑制了身體正常的發炎反應,這是大家會說不要冰敷的原因。
3.鴉片類止痛藥 (opioid analgesics)的效果來自活化中樞神經系統內的鴉片受體,產生藥理反應(如:止痛、呼吸抑制、降低腸胃蠕動、瞳孔縮小、愉快感、依賴感)
他的止痛效果非常強效,一般我們很少接觸到這類止痛藥,他會是由醫生來指示使用,目前會使用在癌症病人幫助他們控制因為癌症產生的劇烈疼痛。
我們的身體可以產生內源性鴉片肽,像是腦內啡和強啡肽,有在跑步的人,常會經歷過一個階段是前面跑的很辛苦,過了一個時間點後,突然覺得充滿了能量,人也變得很有精神,感覺非常的開心,無法停下來,這就是我們的大腦感覺到痛苦,開始分泌腦內啡,幫助我們克服痛苦的感覺,這是很多人喜歡慢跑原因之一。
【止痛藥可以幫助身體恢復嗎?】
第一類止痛藥乙醯胺酚 (acetaminophen) 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,讓我們感覺痛的機制暫時被關掉,達到止痛的效果,但是我們要記得受傷的部位還是持續維持受傷的狀態,乙醯胺酚沒有直接促進恢復的效果。
第二類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(NSAID) 會抑制發炎的反應,讓身體疼痛的感覺降低,同時也造成受傷部位的血流量減少,反而沒有幫助受傷組織的恢復。
第三類鴉片類止痛藥主要作用在我們中樞神經,產生止痛的效果,他無法幫助我們修復身體,所以癌症的病人會因爲使用嗎啡感覺比較不痛,不會因為使用了嗎啡身體就恢復。
上面三種常見止痛效果都是在處理疼痛,而不是幫助我們的身體修復,所以吃了止痛藥會覺得比較好,原因是來自我們對疼痛的感覺下降了,而不是我們的身體恢復了。
【有方式同時止痛又能幫助身體修復嗎?】
疼痛來自我們的身體出現異常,神經開始傳遞訊息給大腦,不同的感覺由不同的神經負責傳遞,身體有調節的機制,負責分類不同的感覺到不同的神經,當調節的機制出問題,感覺就會錯亂,舉例來說,像我們扭到腳之後,去摸扭到的地方會變得非常痛,背後的原因是感覺錯亂,觸摸的感覺變成用痛的神經來傳導。
實驗發現感覺的調解機制與本體感覺有關係,本體感覺讓我們知道身體在什麼位置,就像身體的GPS。本體感覺由負責穩定關節的肌肉提供,這群在關節附近的肌肉,在動作時會幫忙穩定關節,讓我們能夠安心的動作,當我們受傷後因為沒有在動作,這群肌肉會被強迫休息,休息太久,肌肉會忘記怎麼用力,關節變得不穩,本體感覺也變差,跟著感覺調節的機制受到影響,所以在我們扭傷腳恢復之後,都會覺得腳踝怪怪的,跟原本不太ㄧ樣,很容易扭傷,也容易覺得不太舒服,這是因為負責穩定關節的肌肉忘記如何用力,讓關節變得不穩,同時感覺調節機制變弱。隨著開始走路,恢復動作,穩定關節的肌肉開始學習如何使用,腳的感覺會越來越正常,也變得越來越穩定。
身體的修復需要依靠血液供應養分,所以血液循環越好,恢復的狀況會越好,根據統計受傷之後修復的時間,肌肉需要3週、韌帶需要4-6週、骨頭需要2-3個月。目前還沒有發現可以有效縮短修復時間的方式,多數方式都是讓修復的過程更加舒服,或是減少過程再次受傷的機率。
血液供應量的多寡由肌肉收縮來決定,肌肉越常使用,身體會知道這個部位需要養分,就會輸送更多的血液到這個部位,但是過度的運動或不正確方式的運動反而會造成部位的受傷,所以適量以及適當安全的運動可以增加血液循環,間接的增加肌肉的恢復。
綜合以上內容,運動可以有效的達到調節疼痛以及幫助身體修復的效果,但不是隨便的運動都可以,要是針對增加身體穩定、控制能力的運動才能安全、有效的達到止痛又幫助修復的效果。像是穩定性訓練、帶有旋轉的動作,就屬於這類能夠增加身體穩定、控制能力的運動。之後我們會針對這類運動做詳細的介紹。
【文章整理】
1.止痛藥的效果來自關閉疼痛感覺
2.止痛藥沒有直接促進修復的效果
3.疼痛來自身體組織異常
4.調節感覺的能力來自穩定關節的肌肉
5.適當的運動(增加穩定、旋轉)可以控制疼痛以及促進組織修復
【衍伸閱讀】
伸展治百病?柔軟度增加真的就不會痛了嗎?【疼痛系列-1】
我的肌肉受傷多久會好?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運動?【疼痛系列-2】
留言列表